品辉中文爱

字:
关灯 护眼
品辉中文爱 > 唐朝诡事录 > 第二卷 道听途说: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

第二卷 道听途说: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


第二卷 道听途说: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

越州山阴县韩确,自幼爱吃鱼。这一日,在河堰边向一个小吏求鱼。当晚,韩就做了一个梦,自己化身为鱼,泳于深潭。但好景没多长,便发现有俩渔民张网,将自己捕上来,扔进木桶,用苇席覆盖。随后,又看到那个小吏在潭边跟那俩渔民划价,交易成功后,小吏用草绳从鱼鳃处穿过,令他感到楚痛不已。小吏回家,化为鱼的韩确被其妻置于案板上。

梦境与现实的通道

库布里克在其晚年导演了终极之作《大开眼界》。对这部充满阴郁诡谲氛围的电影,历来有各种解读。实际上,唯一接近真相的是:片中,男主人公进入了女主人公的梦境中,并在那里参加了一场带有宗教仪式的神秘、诡异而恐怖的聚会。

在我们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一个人有没有可能进入其他人的梦境中?

后来,诺兰在其神作《盗梦空间》里又为我们讲述更一个更复杂的可能:片中的盗梦贼,不但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窃取其潜意识中有价值的秘密,甚至还可以植入自己的想法。

《大开眼界》中,有一个寓意深远的面具。在片中,面具不仅具有隐藏真实身份的作用(“当人们戴上面具时就是摘下面具时”),而且暗喻了人与人之间内心真正交流的不可能。但同时,它也作为男主人公曾经进入过妻子梦境的信物而存在。这一点在影片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盗梦空间》中,区分现实与梦境的,则是一只陀螺。

在很多年前,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在一篇作品中提到“柯勒律治之花”。十九世纪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大胆幻想:一个人在梦中穿越天堂,并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假如梦醒后那鲜花还在手中的话……

实际上,千年前,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提出过博尔赫斯、库布里克和诺兰所关心的问题,并举例:如果一个人在梦中吃了两个樱桃,等他醒来时樱桃核就在身边,那又会怎么样?

“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衙鼓也。又,姊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及觉,核坠枕侧。李铉著《李子正辩》,言至精之梦,则梦中之身可见,如刘幽求见妻梦中身也,则知梦不可以一事推矣。”

段成式听其姊婿裴元裕说,子侄中有一人喜欢邻家女孩,后梦到该女孩扔给他两个樱桃,便吃了。睡醒后发现:樱桃核就在枕边。对段成式讲述的这个梦,谁能作出明晰的解释?在这个故事中,樱桃作为穿越梦境的物证而存在。关于梦产生的根源,多认为日有所思,夜自有所梦。或者说,是欲望的达成,是潜意识中想碰到的场面。佛门认为,梦是想,是忆,是病,是经验,是未来。道门的观点则更神秘,认为“梦者魄妖,或谓三尸所为”。人的魂成妖即为梦,这好理解,那么三尸呢?在修道者看来,人身体里的每个器官都是有神灵的,据说有三万六千名神灵。其中,命神或称身神,叫玄灵,脑神叫觉元,发神叫玄华,目神叫虚监,血神叫冲龙王,舌神叫始梁。体内又有三尸神,上尸神叫青姑,令人好车马;中尸神叫白姑,令人好食欲;下尸神叫血姑,令人好色欲。

段成式除提到类似于“柯勒律治之花”的樱桃外,还提到梦与现实的交融问题:表兄卢有则曾于梦中看人击鼓,醒后发现小弟正在叩门。在这里,梦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是非常迷糊的。此外,他还提到刘幽求的故事。刘是武则天时代的大臣,关于他的故事见于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三梦记》中。白行简在世时,一直在哥哥的光环下生活。跟哥哥不同,他对诗歌的热情一般,而喜欢小说(唐传奇)写作,在二十岁出头时,就写下《李娃传》这样的唐传奇之翘楚。除《李娃传》外,白行简还有一篇不太有名但非常奇特的作品,那就是《三梦记》。开篇中,白行简提出书籍中不曾记载的诡异之梦有三种,并举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就是刘幽求的故事。刘幽求一日夜归,路过离家十余里的佛堂,突听里面歌笑欢畅。刘俯身偷窥,发现堂上有数十人环绕共食,其中竟有他妻子。刘大为愕然,欲进佛堂,但不得入,遂投瓦块,里面的人一哄而散。刘于惊异中归家,妻子刚从睡梦中醒来,告诉刘,她刚才做了个梦,与数十人共游一寺,后会餐佛堂中,但被人搅了饭局。刘细问之,其妻答,不知道是谁从外面往里投掷了瓦块,随后她便从梦中惊醒了。可以设想此时刘幽求的表情。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诗人元稹奔赴边塞梁州,去了多日后,白行简与哥哥白居易以及好友名叫李杓直的,同游长安郊外的曲江。后又逛慈恩寺,出来时已是傍晚,随后二白到李杓直的府邸,三人夜宴。席间,白居易说:“微之(元稹字)现在抵达梁州了吧!”说罢,在墙壁上作诗一首:“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这一天是当月二十一日。十几天后,有梁州信使抵长安,其中一封信是元稹寄来的,里面有一首叫《纪梦》的诗是这样写的:“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落款日期与白居易题诗之日相同。

第三个故事则讲述官员窦质、韦珣自亳州入陕西,夜宿潼关。入睡后,窦质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身着白衣蓝裙,在路边相拜,希望窦质能照顾一下她的生意,接受其祈祷。窦质答应,后问其名,其人自称赵女。醒后,窦质将梦中的事告诉韦珣,后者觉得蹊跷,于是转天二人飞马至华岳祠,见有女巫相迎,模样、衣服一如梦中所见。窦质给了女巫一些银两。女巫拿着银两对同事说:“与我昨夜之梦丝毫不差!”韦珣好奇,女巫说:“昨夜入梦,有两人自东来,我为其中长须短身者祈祷,得到一些银两。”

三个故事中,第一个讲到的是一个人闯入另一个人的梦中;第二个讲到的是一个人所经历的事在另一个人的梦中出现;第三个讲到的是两个人所做的梦相通。对这三个奇异的梦进行比较,会发现第一个梦更为诡异。

第一个梦中,刘幽求跟《大开眼界》和《盗梦空间》中的主人公一样,进入了别人的梦里。昔日庄子梦蝶,而迷失自己,不知谁变成了谁。对刘幽求来说,迷惘也是巨大的。因为他必然无法断定这一切是现实还是梦境。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同样被白行简模糊掉了。在故事的最后,白行简说:“史书中没记载以上三个样式的梦,民间也没有流传过,这三个梦难道是偶然出现的吗?还是有什么冥冥中的缘由?我也说不清楚,只能把它记录下来交给你们评说。”刘幽求的遭遇,也被唐德宗贞元年间的长安人独孤遐叔和汴州中牟人张生撞见了。

先说张生,别妻出游,五年方还。至板桥时,天色已黑,在草莽中遇灯火,张生藏在白杨后,见到类似于刘幽求所遇之事。独孤遐叔的故事虽然大同小异,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独孤家住长安崇贤里,娶白氏女为妻。曾游剑南,两年而归。行至鄠县,离长安还有百里,因归家心切,插小路疾行。离长安金光门还有五六里时,天色已晚,不见旅店,树色深处唯有一佛堂。庭院里桃杏繁盛,花香扑鼻,此时临近清明,月色明朗,独孤在堂中西窗下辗转难眠,忽闻墙外人声鼎沸。独孤恐被赶走,于是爬到屋梁上窥视。随后,十来个男女入到堂中,把酒夜宴。其中有一位女郎,面容憔悴,似是白氏女。

独孤大惊,悄悄溜下屋梁,伏于暗处再窥,还真是他妻子。正在这时,宴上一公子举杯对白氏女说:“一人向隅,满座不乐。我不自量,愿闻金玉之声。”也就是说,想叫白氏女献歌。白氏女没办法,伤感而歌:“今夕何夕,存耶没耶?良人去兮天之涯,园树伤心兮三见花。”这时候,在座一人道:“良人非远,何天涯之谓乎?”你的丈夫就在附近,又为什么说他在天涯之远呢?那人说罢,刚才劝歌的公子看了白氏女一眼,哈哈大笑。

在这个故事里,那人竟然知道独孤遐叔就在附近。

即使已诡异如此,上面的故事还是没把所有的奇梦囊括进来。《酉阳杂俎》中,段成式还提到另外两种梦境。第一种梦境,是段成式的秘书沈郅向他提供的,讲的是一则发生在其老家越州的故事:

越州山阴县韩确,自幼爱吃鱼。这一日,在河堰边向一个小吏求鱼。当晚,韩就做了一个梦,自己化身为鱼,泳于深潭。但好景没多长,便发现有俩渔民张网,将自己捕上来,扔进木桶,用苇席覆盖。随后,又看到那个小吏在潭边跟那俩渔民划价,交易成功后,小吏用草绳从鱼鳃处穿过,令他感到楚痛不已。小吏回家,化为鱼的韩确被其妻置于案板上。不一会儿,韩确就疼得感到皮被刮掉,又感到自己的脑袋被剁下。直到这时,才醒来。韩确惊异地找到小吏,把梦境如实相告,与小吏的经历竟一样。随后,他们一起去市场,还真找到了那两个渔民……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长安举人白昼做梦,梦到自己在国子监门口转悠。此时,过来一个背着行囊的人,问举人的姓氏,举人告诉他,那人笑道:“你明年春天一定会中进士。”

举人听后很高兴,邀请那人到长兴里的一家毕罗(西域馅饼)店吃饭。落座后,点了饭菜,还没开吃,就听到外面有两只狗打架,举人大声说:“不好!”就在这时梦醒了。他把所梦之事说给同伴听。

正说着,突然传来敲门声。打开房门,见一人站在门外,直言道:“公子,我是长兴里毕罗店店主,您刚才与人在我们那吃饭,要了二斤毕罗,为什么不结账就走了?我一直在后面追您,看您来到这儿!”

举人惊恐异常,看了看四周,这是梦境,还是现实?于是道:“实不相瞒,我与那客人大约是在梦中到您那儿的……”

店主当然不信。

举人说:“请问,你上完毕罗后,我们吃了吗?”

店主说:“我上的毕罗你们一个也没吃,我还奇怪,以为里面蒜放多了……”

上面两个故事的类型大致相同,主人公韩确和国子监举人于梦中进入了另外的人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跟刘幽求的遭遇正好相反。这样的故事,在唐朝还发生了一些:宰相郑昌图,考中进士那一年,于夏夜在庭院里纳凉,做一梦,梦见跟人打架,被擒拿出春明门,至一石桥才挣脱逃回,其间丢在桥上一只鞋。在醒后,就真的发现床下少了一只鞋。他非常迷惑,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只鞋子就在那石桥上。

涉及梦境的异闻很多都是超出想象的,有的还带有死亡的气味:“枝江县令张汀子名省躬,汀亡,因住枝江。有张垂者,举秀才下第,客于蜀,与省躬素未相识。大和八年,省躬昼寝,忽梦一人自言姓张名垂,因与之接,欢狎弥日。将去,留赠诗一首曰:‘戚戚复戚戚,秋堂百年色。而我独茫茫,荒郊遇寒食。’惊觉,遽录其诗。数日卒。”

情节很简单,但充满寒意,尤其是那首诗歌,给故事蒙上了一层阴沉的颜色。

巨鹿人魏锦,夜里梦到一个白衣妇人,妇人问他胳膊上为什么贴了薄薄的黄纸。魏锦说没有啊。妇人说,怎么没有?我来帮你揭。说着,魏锦就看到一张黄纸被她从胳膊上揭下来。然后,妇人说,还有一张。就这样,她不断地揭着。到早晨,魏锦醒来,发现自己的一条胳膊上的肉已经没了,而露出了森森的白骨……

可以这样说,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怪异,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

唐时道士秦霞霁,五年如一日,梦到同一棵大树,树上忽开洞穴,有青衣小儿徐徐而出……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自言少时梦中赴南岳衡山,峰岭溪谷无不游历。恍惚而返,并生须数十根。

当然不好证明这些事就一定有,但最关键的是:又如何证明它们没有呢?

对于噩梦,古人早就有舍菜蔬于四方,以赠噩梦的习俗。又有使用方相(四只眼睛的面具)逐梦于四郊的传说。此外,按段成式一个朋友的描述,有一咒语可使夜行安全且能驱逐噩梦:婆珊婆演底。

在唐人记载中,有一种东西专门与梦为敌,这就是《酉阳杂俎》记载的“有伯奇食梦”。伯奇被认为是驱鬼仪式中人装扮的神,但实际上是一种远古怪兽,它出没在黑夜里,可以进入人体,并乐于穿梭在墓地间。因为按照某种不可思议的说法,人死后坟中还未腐败的尸体仍是会做梦的。当他们的梦被伯奇全部吃掉后,躯体也就开始腐烂了。

关于伯奇嗜好食梦的传说,还有一个更诡秘的背景,说的是:梦并非是虚无的,而是一个具体有形的东西,即众多秘籍中都罕见的“梦人”这种东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道家断定的“魄妖”。

虽然极少数秘籍中提到过梦人,但或含糊不清或只言片语。多少年后,欧洲作家帕维奇在其名著《哈扎尔词典》中再次提到梦人,认为梦人不仅仅居住在一个人的梦境里,还可以穿梭在不同人的梦境中,甚至在某些时候能跳出梦境,来到现实世界。

而在遥远的东方,在一千多年以前,段成式就在《庐陵官下记》这部未完成的作品中记载了梦人的传说,并讲了一个魔法师捕捉梦人的神奇经历。梦人在唐朝被称为魇鬼(与魄妖相近),因为他们往往迷惑昏睡之人。故事开始时,三名彍骑卫士正面色冷峻地行进在唐朝土黄色的官道上。

彍骑为唐朝禁军兵种之一,“彍”即迅猛之意。彍骑最大的特点是长于骑射,冷酷果毅。玄宗天宝初年的一天傍晚,三名彍骑卫士来到河北邯郸县境内的一座村庄投宿。

彍骑卫士来到的这座村庄,就经常有魇鬼也就是梦人出现。

在彍骑卫士所投客栈,有老妇对他们说:“将军,我庄常有魇鬼出现,你们不要久留,一旦遭遇,必受苦难,今夜入睡,要小心提防。其鬼虽不能伤人,但被迷惑,阳气相失,无益于寿。”

彍骑卫士拜谢。二更后,两名骑士已熟睡,另一名辗转反侧,蒙眬间,突觉一物飘然而至,其形如鼠,头披黑毛,身着绿衫,手持竹板,附体在一名熟睡的骑士的身上,那人便中魇症。接着,又附在第二名熟睡的骑士身上。很快,就要“魇”到还未睡熟的骑士了。已有防备的他,猛然起身,抓住魇鬼的脚,致其动弹不得。

骑士感到魇鬼之体冷如冰水。

此时,那两名骑士也醒了,三人轮流抓着魇鬼的脚,以防其逃逸。

第二天,骑士们在庄上展示那魇鬼。村人竞相观看,并问了魇鬼一些问题。魇鬼开始时闭嘴不言。

骑士怒道:“若不说,当以油锅炸而食汝!”

魇鬼听后大恐,这才开口:“我乃梦人,平素居住在你等的梦境中,虽可于梦与现实中穿梭,但不能在现实世界中留住太久,必须按时返回梦境。但是,若能‘魇’三千人,则可长期留住在梦境以外的世界。虽然我于庄中‘魇’人,但终未相害,还望将军开恩,若将我放掉,我等遁回梦境中,再也不出来了。”

此事被骑士禀报至邯郸县,县尉崔懿详细过问了此事,后来他升任御史大夫,又将此事告诉从弟崔恒,后者把此事说了出来。中唐时的戴孚在《广异记》(著名诗人顾况作序)中亦曾记载此事。戴孚是一个迷恋于狐狸的志怪作家,《广异记》中大批量出现狐狸精的故事。经过他的改造,造型像鼠的魇鬼或者说梦人,就真的被认为是老鼠精了。所谓“魇”三千人可升级为狐狸,只是戴孚一厢情愿的描述而已。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离开魇庄,三名彍骑卫士继续面无表情地行进在唐朝土黄色的官道上。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三名卫士就不是什么人,而为伯奇所化。

于是我们知道了世界的神奇。但为什么不相信它是真的呢?一如刘幽求的夜遇,段成式的樱桃,举人的迷惘,以及伯奇的传说和那个梦人半真半假的自述……

来自月球的访客

如果在唐朝的山野,撞见一个人,自称从月球来,且详细准确地描述了月亮的秘密,你也不要太过于惊奇。

“天咫”,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在“楚语”中有这样的句子:“是知天咫,安知民则?”八寸为一咫,在这里“咫”是“少”的意思。《酉阳杂俎》中以“天咫”为门类,讲述唐时有关星空的秘密,如:“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又,“长庆中,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布匹。其人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头一则是“吴刚砍桂”的由来,后一则是段成式的同事工部员外郎张周封说的。这里的疑问在于:所目击的,就真的是蛤蟆吗?所谓“金背”具体指什么?

最诡异的,则是下面这一则:

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尝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彰,日烁其凸处也。尝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予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有士人名叫郑仁本,其表弟和朋友王秀才漫游中岳嵩山,迷失于幽深的谷地。此时天色将晚,两人很害怕,正转悠时,看见有人一身洁白,在草丛中鼾睡,便上前询问。开始,那人不予理睬。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就叫迷路二人过来。二人问白衣人来自何方,后者作了这样的介绍:“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其凸处的结果。有八万二千人在修理月亮,我就是其中一人……”

说着,那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有凿子、斧头什么的;又有“玉屑饭”,赠给迷路的二人,说:“你们吃了它,虽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了。”说罢,给二人指了出山之路,随后消失不见。

不要以为这是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在这里,白衣人道出多条重要的信息。

白衣人告诉迷路者,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但问题是,人类最初用现代天文仪器观测月球是十七世纪的事。当时,意大利人伽利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观测中,他首次发现月球地貌起伏不平,有山脉,有环形山(月坑),有平原(月海),而《酉阳杂俎》一书写于九世纪中叶,段成式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知道月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

神秘的修月人还告诉迷路者,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它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其凸处的结果。现在,我们在夜晚观察月球时,会发现,它有明亮的地方,有昏暗的地方。现代科学的解释是,明亮的地方,是月球上包括环形山在内的山脉,因为这些耸起的部分相对容易反射太阳光,所以望着很明亮。低凹的部分,比如平原,因很少反射太阳光,所以显得比较昏暗。

上面的月球知识,同样是在望远镜发明后得出的结论。而在遥远的唐朝,主人公是如何一语道破这个秘密的?再有就是,他提到月球上有八万两千人在从事一项修理工程,他是其中之一。这是最难解的。其所言具体指什么?

暂时放下这个问题,看看月亮本身到底有什么奇异之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亮太可疑了!

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月球在离地球那样远的地方,究竟要干什么?作为地球的卫星,它离得如此之远,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球捕获的,可是个头又出奇的大,而且,它围绕着地球沿一条圆形轨道旋转,这太令人无法想象了。”

对月亮的疑问远远不止这些。

由于月亮的自转和公转一圈的时间相同,所以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永远是月球的一面。也就是说,它的背面,如果不乘坐宇宙飞船,地球人是永远看不到的。这太诡异了。仅仅是偶然吗?在浩瀚的宇宙中,这种偶然性的概率有多少?

还有,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有五万多座,直径超过一公里的有三万多座。这些环形山被认为是陨石撞击而成的。但为什么环形山的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月球背面?如果真是陨石撞击而成,那么直径大的必然就深,但现实是,这些环形山,不管是直径百公里的,还是不足一公里的,深度竟然都差不多。但如果不是陨石撞击而成,那又是怎么来的?

人类登月后,通过对宇航员带回的月球岩石的分析,发现其密度非常高,尤其是月海,含有耐高温金属:钛、镁、锆、铱、铍、铬、钇以及放射性金属钚。更诡异的是,月海下面,似乎还覆盖着一层“玻璃状的东西”,其中含有大量上述耐高温金属。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月球表面被至少一千摄氏度的高温烧灼过;二是人为的因素。如果是人为的,是谁干的?如果被烧灼过,又出于什么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是,无论用废弃的火箭推进器撞击月球表面,还是用月震仪,反馈的消息都一样:月球内部有可能是空的。

当所有疑点集在一起时,有人就提出一个惊心动魄的答案:月球也许是地外智慧生命改造而成的星际母舰。不妨作这样一个推断:

宇宙深处,太阳系外,有一个星球,上面生存着智慧生命。但有一天,这个球星出现巨大的危机:面临巨大星体的撞击、星球整体环境的恶化或遭更高端智慧生命的入侵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虽已具备非常先进的文明,比如制造用于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但仍抵挡不住这次致命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幸存者转移到一个行星的内部。这颗行星作为应急根据地,很早以前就被改造完成了。比如,在行星内部装设了可能比核动力更先进的装置,建设了巨大的城市,拥有各种交通工具,培植了食用作物……为在星际航行中抵挡陨石,铺设了用于减少撞击破坏度的保护层。也就是说,整个行星已成为一艘巨大的星际母舰。

这颗行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球。

他们驾驶着月球逃离了原来所在的星空。在大约四千多年前,游荡到地球附近,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居住,于是作出移民的决定。但地球上已有人类文明,双方冲突也就难免。征服过程中,来自月球的智慧生命甚至动用了核武器。这就必须提到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这部史诗写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描述的内容,则需要再前推两千多年。也就是说,讲的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故事,即《圣经》传说中大洪水暴发并出现诺亚方舟的时间段(公元前2370年前后)。在《摩诃婆罗多》中,奇异地记载了一场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科拉瓦人使用了一种神秘武器:“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中,降落在水面,发射了‘阿格尼亚’,它没有烟,但喷着火焰,威力无比。刹那间,潘达瓦人的天空黑了下来……太阳在旋转,武器发出炙热的白光,大地因此而颤抖。象群奔窜,百兽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皆死。在巨大的雷鸣中,敌人被歼,树木一排排倒下……”另一段记叙:“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人相连的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神弹。神弹似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时间天空耀眼,犹如万千太阳……尸体被烧焦,毛发和指甲脱落,器皿碎裂,飞鸟被灼死于天空。”

这两个部族通常被认为是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人。但真的是这样吗?

《摩诃婆罗多》中,还记载了阿流那的故事。故事中,他曾向“天神”要武器。按描述,当时“天神”在一辆巨大而古怪的战车中接待了这位主人公。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中,掌握神秘武器的往往是神。所谓神,就是来自于天上的人物。而且,翻看众多民族的远古秘史,会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了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按中国古人的说法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在这个全球性的灾难中,有人大量地死去,因为来自天外的“神”可以在转眼间毁灭一个城市,如《圣经》中记载的索多玛城的毁灭。

而且,在很多地方,也确实发现过在超过千度高温才能产生的呈玻璃状的岩石融化物。考古中也发现,人类多个古城都毁灭于“异常的高温”。比如,印度的马亨佐达摩,在大约四千多年前,遭到一次毁灭性打击。遗迹中,发现大量骨骸,似乎是同时死的,从姿势看,死前似乎曾看到令人产生巨大惊恐的场景。此外,在他们身上,还发现了放射性物质。

四千多年前,或者再往前推,到底有没有核战争的爆发?

地球史上,存在长时间的“冰河时代”。大约一万年前,地球才开始渐渐变暖,进入“冰后期”。但研究表明,在“距今4000至6000年期间”,又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寒冷的时期,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新冰期”。为什么突然变冷?跟核爆后气温骤降有没有关系?种种迹象表明,正是这次地球突然变冷,使得人们有幸从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冰冻层中挖掘出四五千年前的不曾腐烂的猛犸古兽。古生物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地球骤然变冷,猛犸死亡后尸体迅速被冻结,故而能完整地保留到现在。

如果真的有一场核战争,那么结果只能是地球上的人类大批死亡。但出于某种原因和目的,最后月球人并没有全部移民地球。但他们也没彻底离开地球,而是飞行到现在月球轨道的位置,并通过技术手段使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和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相同,进而保证只以一面面对地球,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在月球人撤离时,出于某种原因,把少数人留在了地球上。《酉阳杂俎》中的另一则记载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极有可能暗藏玄机:“坚昆部落,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交于此窟。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在这个神话里,就提到该部族的祖先是来自天外的“神”……

关于月亮的秘密还有什么?

如果说它真的是一艘巨大的飞船,那么似乎也出现过某种技术故障,《金史》“天文志”就记载了一条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信息:“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也就是说,这一年6月15日,月球突然偏离了自己一贯的运行轨道,向南方的太空飞去。没过多久,又回到既定轨道,继续绕着地球转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异的事情?看来,当它运行出现错误后,自己又给自己进行了纠错并取得成功。如果当年的史官没有记错,那除了佐证月亮确实是一艘飞船外,还能有什么合理解释?

回到开篇的故事。如果嵩山秘境中的白衣人真的来自明月,那他跑到地球上干什么来了?他在月球上从事的工程到底是什么?似乎是说在修理月球上的“凸处”,难道是神秘的环形山?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修建?莫非每座山下都有一个通往月球内部的通道?当然,这所有的推测你都可以不信。

但那白衣人到底出现了,然后又神秘地消失。走前他还打开包裹,向我们展示了用来修理月球的器具,并给了主人公一些类似太空食品的东西。而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就真的有了“八万二千户修理月亮”这么一说,又有了“修月斧”、“修月户”、“修月手”等称谓。北宋王安石有《题扇》诗:“玉斧修成宝月圆,月边仍有女乘鸾。”苏轼有《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又如南宋词人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蛾、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水,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只是在这里,“玉斧修月”已比作收复中原了。

盗墓惊魂

襄阳有官吏张某,一日夜,其三兄弟同时梦到亡父诉说自己的坟墓被盗,并告诉他们盗墓贼的踪迹。

贼人很快被捉到,为首的竟是一对夫妻。

丈夫说:“我们夫妻以盗墓为业已有十余年了,每次入墓,都带着酒食。打开棺材后,按惯例,我和妻子会先跟墓主即那具死尸饮酒。程序是:我先自饮一杯,然后说客人喝了一杯啊。随后将酒滴入尸体嘴中。再说,主人也喝一杯吧。最后,我妻子也喝一杯。这时候,我会问:酒钱谁出?妻子便说:酒钱该主人出啊。然后,我们才取墓里的珍宝。但昨晚,打开棺材后,发现里面的人面色如生。我们依程序而行,当说到‘主人也喝一杯’时,那死尸突然睁开眼对我们笑了一下……”

这是唐朝时的一个盗墓传说。

在中国古代,盗墓有两个高潮期:第一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六朝,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三国时盗墓猖獗,曹操还设置了“摸金校尉”这样专门负责盗墓的职位。五代十国时,则出现史上头号盗墓贼温韬。当时,温以军阀身份坐镇关中,几乎把唐朝皇帝的陵墓挖了个遍。他不像一般盗墓贼那样在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盗墓,而是亲自带队在大白天浩浩荡荡地去“开墓”。

按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也就是说,除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外,关中的唐朝十七个皇帝的陵墓都被温韬扫荡了。

盗墓这件事,性质当然比较黑。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别具意义: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河南汲县人不准挖盗战国魏襄王古墓,发现了一堆写有文字的古竹简,当时朝廷非常重视这一发现,晋武帝司马炎命大臣荀勗、和峤对古竹简进行研究,最后整理出《竹书纪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战国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从此大白人间。而温韬盗掘唐天子陵墓后,使得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有幸被后人目睹。但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是个例外,它是被温韬从李世民的昭陵里挖了出来,还是依旧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国盗墓史、考古史和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千年来,繁衍不息,盗墓不止。自从有了这营生,一把“洛阳铲”纵横千里,直到现在这种铲子也不过时,足见古人在发明这种盗墓工具时费尽心机。当然,盗墓有多少年的历史,反盗墓就有多少年的历史。随着盗墓者手段越来越高超,反盗墓措施也越来越玄妙。总的来说,反盗墓有两大手段:

第一,从根儿上就叫你找不到坟头。比如,三国时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把盗墓者搞得晕头转向;第二,当然是在墓内设置暗器。一般来说,帝王的陵墓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组成,且墓门远非一道,为毙杀盗墓贼,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关于伏火,史上有明确记载,魏晋六朝时,有盗墓贼进入墓室后,欲开棺取宝,听到里面有巨吼如雷,瞬时墓内火起,盗贼多被烧死。伏火是墓穴中最常见的暗器之一。看上去似乎离奇,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多有科学根据。在幽深的墓穴中,由于环境密封,随葬的腐烂之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氢和硫化氢等,遇明火而燃烧。盗墓贼进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后果可想而知。

伏火之外便是毒气。贝丘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穴。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顶山。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下石块皆落,响彻地宫。盗墓者又深入一丈,发现有青气升腾,望之如烧陶时的烟雾,直冲上空,经过飞鸟,闻之都中毒而落,盗墓者惊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关于毒气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墓主灵魂不散,以毒气诅咒毙杀盗墓者;有人认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时设置了机关,比如为保存尸体不使之腐烂以及毒杀盗墓者,而大量应用水银,使水银这种极易挥发的剧毒物在墓中形成一个毒气层。此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以唐朝皇帝为例,生前为求长生而多服丹药,有的更是死于丹药(如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另一些皇帝则死于宦官的毒药谋杀(如唐顺宗、唐宪宗、唐宣宗),而丹药成分多是有害矿物,毒药则更不用说,聚集在体内,慢慢地挥发,自然使墓穴充满毒气。

如果说火与毒借助了化学知识,那么墓室内暗藏弓弩,射杀盗墓者的办法,则完全来自于人为的力量。这种埋伏一般设在墓门之后,当有人开启,就会触碰机关,便有飞箭袭来。应该说,这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防盗墓手段,因为需要精密复杂的机械知识。此外,以流沙掩墓,形成沙层,也是一种办法。

《酉阳杂俎》中有不少唐朝第一手的盗墓秘闻,可以说还原了最真实的盗墓现场。古墓中的各种神秘的机关,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刘晏是中唐时期人,官至宰相,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财能手。安史乱后,百废待兴,幸有刘晏梳理,掌握财政,才使帝国有回升气象,但最终唐德宗信任奸佞,构陷刘晏,终被赐死。

刘晏幕府中有个判官,也就相当于助理,叫李邈,其庄园在陕西高陵县。刘晏身死,殃及池鱼,李邈也被罢官,退隐庄园。回到庄上的第一件事,李邈就是查账(不愧在刘晏幕府中做事)。查着查着,发现问题,有个庄客似乎已欠了好几年租子。李邈把仆人叫来,仆人说这个庄客已寄居庄上多年,但行为奇特,好像没怎么见他经营过农田果园,而是昼伏夜出,干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没证据。

虽已欠了多年租子,但那庄客态度还好,说只要主人一到,就一定会还上。几天后,李邈去仓库查看,果见仓库充盈。经核对,庄客该交的租子都交上了。李邈奇怪,叫来庄客相问。庄客说:“我做您的庄客已有几年,但实话跟您说,我暗地里一直从事盗墓营生,所以有些余财,听说您回来了,于是给您补上。”

李邈说:“关中帝王贵族的陵寝甚多,盗墓之事亦猖獗,没想到我这庄上也有盗墓工作者。我听说干你们这行的经历都很离奇,不妨给我讲讲,我会给你保密的。”

庄客沉思片刻,说:“还是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说起吧。那座古墓是我的一个弟兄发现的,离咱庄子有十多里地,隐匿在荒山深处的一片松林中。它的墓身特别高大,一侧有石碑,断倒在草丛中。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磨灭。当时,我带了好几个人去,挖掘了数十丈后,才遇到一扇石门,很坚固,是用铁汁封上的。由于从事这行久了,很多盗墓技巧我了如指掌,这难不倒我。我叫人用热粪汁浇灌,几天后终于将墓门打开。但还是大意了。我有几个弟兄刚进去,就被里面设置的暗箭射杀了。”

按庄客的描述,当时正是黄昏,墓中射出致命的飞箭。庄客身边的人都很害怕,想退出来,但被制止。庄客还是比较有经验的,认为这机关是可以破解的。随后,他叫人往里面投掷石块,每一次投掷,都有一束飞箭射出,共投了十来个石头,暗箭才射完。接着,几个人高举火把,进入了古墓。

顺着幽暗的甬道走了不远,他们发现第二重门,刚把门弄开,庄客身边又有两个人倒在血泊中。幽暗中,庄客隐约看到门后有数十个兵士,皆身着锦衣,圆睁双目,舞动利剑,挡住去路。因为恐惧,庄客身边幸存的两个人已扔了火把和手中的刀棒,跪在地上求饶了。开始时,庄客也被吓了一跳,他挖过很多陵墓,遇到并破解无数机关,但还没见过墓内有活人把守。但定睛再一看,发现那排锦衣兵士只是站在原地舞动利剑,原来是巨大的人形木偶。

庄客判断:他们在打开第二道大门时,不小心触动了机关,导致那木偶运剑如飞,连伤多人。稳定心神后,庄客把身边那哥俩儿从地上吆喝起来,一起壮着胆子用大棒抡击,这才把那群木偶手里的兵器打掉。

穿过危险的第二道门后,他们三个人进入主墓室。四壁上,绘有武士画像,恍惚如真人,令人畏惧。南壁上,有一口彩色棺材,用铁索悬于半空,棺材下的石台上,金银珠宝堆积如小山,在上方形成一圈诡异的光晕。

按庄客的说法,这是他多年来遇到的机关最莫测的古墓。

他身边的一兄弟自告奋勇上前取宝。快到石台时,被什么绊倒,没等回过神来,就感到悬棺两角忽然生风,有沙子猛泻下来。风越来越疾,沙出如注,一会儿就到了他们的膝盖处。庄客惊恐至极,艰难地拔腿往回跑,和一个兄弟从第二道墓门侥幸逃出。但该门很快就被流沙堵塞,刚才被绊倒的那个人脱身不及,被活埋在墓里。

当庄客和那唯一幸存的兄弟逃上地面时,已是后半夜。松林间磷火点点,老枭长鸣,两个人惊魂未定。阴森的松林,久远的古墓,隐约的碑文,摇曳的荒草,坚固的石门,如雨的弩箭,杀人的木偶,恐怖的悬棺,无尽的飞沙……这所有的一切把人们带回到那个遥远而诡异的唐朝之夜。如果说这个故事的流传仅仅限于民间的某个角落,是在昏暗的酒肆里被段成式无意间听到的话,那么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发生的盗墓案,则震惊了整个朝廷。

这一年,帝国死了两个著名人物:宰相张九龄、诗人孟浩然。按史上记载,该年大唐王朝人口有四千八百万,人民富足,物价低廉,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市场上,每斛大米的价格只有一百多钱。帝国四海升平,行万里而不持寸兵。治安之好到夜不闭户、旅不携刃的地步。但话也别说那么肯定。因为当年发生了中国盗墓史上最著名的唐玄宗所宠爱的华妃之墓被盗事件。在这一事件中,不但随葬珍宝被洗劫一空,华妃尸体也遭凌辱,给这一年蒙上一层难以去除的阴影。

华妃是杨贵妃入宫前极受玄宗宠爱的一个妃子,是庆王李琮之母。但不幸早死,安葬于长安郊野,随葬珍宝无数。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其墓被贼人瞄上。由于华妃墓目标太大,总有陵墓管理人员巡视,所以下手不易。为了不引起注意,盗墓贼伪装成送葬人员,在华妃墓百步外另起大坟,随后从坟下挖地道,直通华妃墓!可以说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手段在盗墓史上非常少见。

当地面上的陵墓管理人员还在打盹时,地下的盗墓贼已进入华妃墓了。打开棺材,发现华妃面容栩栩如生,四肢柔软,还可以屈伸。在漆黑的地下,面对绝代美人,盗墓贼进行了最疯狂的掠夺——比如,为了取华妃腕上的金钏,干脆拿砍刀将华妃双手剁去。金钏是唐朝女性贵族下葬时必须戴的装饰品,呈圆环状,多用黄金制成,一圈一圈地缠于腕上。盗墓贼怕华妃的魂魄托梦向儿子倾诉自己的劫难,而残忍地将她的舌头割去。这还不算完,他们将华妃的尸体侧立起来,将蜡烛放进阴道,将藏于体内的珍宝洗劫一空,所谓“剖棺,妃面如生,四肢皆可屈伸。盗等恣行凌辱,乃截腕取金钏,兼去其舌,恐通梦也。侧立其尸,而于阴中置烛,悉取藏内珍宝,不可胜数”。

得手后,盗墓贼顺着地道退回自己所挖的那个大坟里面。随后,派人从长安拉着空棺材来到郊外,将所盗珍宝装在棺材里,寻找时机拉回城内。但没想到,他们动手前,庆王李琮曾梦见母亲裸着身体,披头散发,悲泣道:“可恶的盗贼发掘我坟墓,又凌辱我身,我之遭遇,如何能说与人听?但我必会看到他们败露于春明门下!”李琮于梦中哭醒,转天一早入奏父皇玄宗。经查看,墓果然被盗,华妃被凌尸。皇帝大怒,叫来长安市长,令其限期捉拿盗墓贼。

那伙盗墓贼此时正拉着装有珍宝的棺材回城,来到春明门前。

春明门为长安东城主城门。在这里,警惕的官差拦住盗墓贼,在车中的棺材里搜出珍宝。即日审讯,盗墓贼如实招供,随后又逮捕了数十人。一查身份,这些盗墓贼并非穷人铤而走险,而都是长安城里不学无术的官家子弟,盗墓只为了刺激好玩……

上面几起盗墓案已是诡异,但有一些更加令人难以置信,比如下面这则记载就把我们的想象延伸了一步。其中一个环节上,使用了跟华妃盗墓案中相同的手段。

故事发生在唐朝黄门侍郎卢涣做明州刺史的时间段内。

卢焕曾任南海郡大都督,明州即现在浙江宁波。境内有象山县,林木繁盛,深溪幽谷,环境绝美。却说这一日,迎来一队探险寻宝者,说白了就是盗墓贼。这股盗墓小分队的队长,祖上几代都以盗墓为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手段。

这一天,队长带着盗墓小分队行进在象山幽谷中。走着走着,他叫队伍停止行进。助手问怎么了。

队长说:“你们看这路面。”

幽谷中曲折蜿蜒且为植被覆盖的小径又有什么问题呢?助手不解。

队长说:“仔细看。”

助手说:“是一道车辙,有人不久前从这里经过。”

队长说:“再仔细看。”

还没等助手发现些什么,俯下身的队长已将小径上的泥土抹去,路面上渐渐露出一块带有精美花纹的青砖。

助手下意识地感到:“下面有古墓?!”

众人取出工具就要挖掘,但被队长制止。这里虽然幽深,但也不是没人经过。为安全起见,队长带人去了县城,提出要在幽谷住下来,希望县里答应。县里管事的没把这当回事,想住就住吧。队长叫人在那段路旁建了房子,为掩人耳目,从房子里挖地道,直通旁边的古墓。古墓有三道石门拦住他们的去路。这三道石门,同样用铁汁密封,众人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候,队长使用了祖传秘招:于石门前打坐,斋戒一日,口中念着咒语。

第二天,两边的石门慢慢打开……

每扇门后,有数百铜人铜马,铜人手持干戈,制造精巧,若是不仔细看,在昏暗的墓内,还以为真人再现。但中间的主石门还未打开。队长又斋戒三天,口中继续念着咒语。第四天,石门缓缓打开,在群盗欢呼时,门中走出一个黄衣人。众盗大惧。队长制止了他们,说:“尔等有什么可怕的?墓中出现异象,再正常不过了,且看他说些什么。”

黄衣人说:“汉朝征南刘大将军,叫我来跟你们传话,他生前有卓越战功,逝后皇帝铸铜人铜马保护墓室,以不失生前之威仪。你们施计来到这里,为的是要珍宝,但我告诉你们,这里真的没什么珍宝。因为此墓为朝廷主持下的官葬,按我汉朝惯例,是不陪葬珍宝的,你们又何必苦苦以咒语侵扰我们?若不听所劝,必定会受到伤害。”

说完,黄衣人转身回到墓室,中间的石门又关上了。

队长大怒,又连续念动咒语。几天后,石门又开了,出来一个丫环,再次劝他们住手。队长依旧不听。丫环叹息一声,转身回去。过了一会儿,石门骤然而开,里面洪水滔天,包括队长在内的盗墓贼顷刻间葬身墓内。只有一个逃了出来,到县衙自首,叙说原委。县官将此案报至明州。刺史卢焕下令查看这座异墓,唯见石门里有一张石床,床上有一架骷髅。而石床下,水深一半。

在上面的故事中,盗墓贼使用咒语打开墓门,但具体咒语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后来石门就真的打开了,只是迎接他们的不是宝藏而是滔滔大水。在这里,盗墓案被打上魔幻色彩,而显得虚实难辨。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近有盗,发蜀先主墓,入墓穴,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盗惊惧拜谢,一人顾曰:‘尔饮乎?’乃各饮以一杯,兼乞与玉腰带数条,命速出。盗至外,口已漆矣,带乃巨蛇也,视其穴,已如旧矣。”也就是说,喝完酒的盗墓贼,出古墓时,发现自己的嘴已张不开了,被赠予的玉带则化为巨蛇……

唐人志怪中,还有一则更神奇的:

玄宗开元年间相传,有僵人在地一千年,因墓崩,僵人复生,不食五谷,饮水吸风而已。也就是说,有一个地下僵尸要在开元年间复活。于是僵尸就真的复活了,被盗墓贼奉若神明,呼之为“地仙”,因为他能告诉盗墓贼哪座墓地里有珍宝。有一伙盗墓贼按其指点,在濠州、寿州一带盗挖古墓,多次得手。

此日众人又按指点掘一古墓,入墓后,发现有四暗室:东暗室放的都是兵器;南暗室放的是绸缎,并有牌子,上写“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西暗室都是漆器;北暗室则是一口玉棺,里面有一具玉女,模样如生,以手摸之,温暖似有体温。玉棺前是一银酒杯,里面盛有美酒。盗墓贼见之,竞相饮下,其味甘醇。随后,他们开始行动,搜索宝物,又取玉女左手无名指上的玉环。两个盗墓贼中,有一个叫杨知春,犹豫了一下,认为不该再动那玉环。但他人不听,为摘下玉环,抽刀砍断玉女的手指,竟有鲜血从指中流出。

出古墓后,众贼以为杨知春要叛变,欲除之。但举刀后,却身不由己地互相残杀起来,只留下杨知春呆呆地站在暮色降临的荒野中。

日行百里的步行者

一个人,只借助于脚力,便能日行八百里。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想到《水浒传》里的戴宗。被称为“神行太保”的他,据说就能日行八百里。他靠的是脚上拴一对“甲马”。

甲马是什么,我们后面再说。现在要讲的是戴宗这个形象的创造,显然受了《酉阳杂俎》中这个故事的影响:“元和末,盐城脚力张俨,递牒入京,至宋州遇一人,因求为伴。其人朝宿郑州,因谓张曰:‘君受我料理,可倍行数百。’乃掘二小坑,深五六寸,令张背立,垂足坑口,针其两足。张初不知痛。又自膝下至骭,再三捋之,黑血满坑中。张大觉举足轻捷,才午至汴,复要于陕州宿,张辞力不能。又曰:‘君可暂卸膝盖骨,且无所苦,当日行八百里。’张惧,辞之。其人亦不强,乃曰:‘我有事,须暮及陕。’遂去,行如飞,顷刻不见。”

唐宪宗元和末年,盐城有一名快递员叫张俨,接了个活儿,送公文去长安,至宋州(河南商丘),遇到一个人,面貌古异,求结伴同行。张俨没拒绝。那人要第二天赶到郑州投宿。张俨说:“怎么可能?从宋州到郑州,有不近的一段路,怎么着明早也难以到达。”

那人淡淡一笑,说:“也未必。只要听我的,日行数百里不是问题。”张俨顿感迷惑。

那人埋头挖了两个小坑,不是很深,只有五六寸,叫张俨背对着坑,脚跟悬于坑口,然后取出一枚针,扎张俨两脚上的穴位。张俨也没觉得疼。那人开始一次次捋张俨的小腿,渐渐有黑血自针孔中流出,滴满坑中。

那人叫张俨走两步。

张俨迈动双腿,觉得身轻如燕,一如云中漫步,当然大为吃惊,问缘由,那人笑而不答。

这样行路,当天中午即达汴州(河南开封)。在城外小店里,吃了点东西,那人对张俨说:“不必在郑州投宿了,我们今晚可越过郑州,直达陕州(河南三门峡)。”

张俨表示,陕州离汴州还很远,即使凌空飞步,也不可能赶到。

那人说:“请允许我暂时把你的膝盖骨卸下来,不会让你觉得疼,这样的话,即可日行八百里,日落前保证到达陕州。”

张俨这一回连忙摆手,无论怎么说,都不肯叫那人卸下自己的膝盖骨。当然,主人公的担心也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那人不作勉强,说:“我有事在身,须在今天黄昏赶到陕州。既然如此,那只好先行告辞了。”说罢,奔出店去,步履如飞,顷刻间,他便消失在唐朝午后的世界里。

故事就这样在张俨的愣神中结束了。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长安昊天观有道士符契元,身怀异术:“心欲有诣,身即辄至。”也就是说,想去哪儿,心一想,身子立刻就能到哪儿。又,鄂州道士朱翁悦会大地伸缩术,伸展后,百步距离,施法后,人走一天也走不到头;缩小后,很快就能达到。我们这个故事里,在没有缩地和腾云的前提下,主人公创造了唐朝最快的奔跑速度。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

按故事中的说法,可以推测:张俨是当日早上在宋州遇到那异人的。被“料理”后,中午即抵达汴州。从宋州到汴州,直线距离是一百五十公里左右。我们设定两个人是在上午九点相遇,在中午十二点到达汴州,也就是说只用了三个小时,平均一个小时飞步五十公里。后来,那异人又要从汴州直接到陕州,这一段距离是三百二十公里。按异人的说法,他于午后出行,在黄昏即可到达,也就是五个小时左右,折合每小时走六十多公里,即假如张俨卸下膝盖骨后的时速。如此算下来,故事中异人所言的日行八百里(古代一里在四百米至六百米之间,一般人步行,每小时最快走十里左右)还是保守的说法。

现在再说《水浒传》里的戴宗,他神行靠的是甲马。

两个甲马可以日行五百里,四个甲马可以日行八百里。想象中,甲马似乎是一种机械器具,甚至有人严肃地指出那只是一种带有轱辘的轮滑而已;或者说,是一种可以不停地提供动力的装置。还有人说,所谓甲马,其实是一种看起来像骆驼的类似于“四不像”的神奇动物,它集中了十二生肖的特点。但按《水浒传》的描述,显然不是。

甲马这东西,其实就起源于唐朝,最初叫纸马,是一种祭神用的纸。祭祀完毕后,用火焚烧。因上面所绘神像大多骑马,后来也就称其为甲马了,也有人认为,甲马和纸马是有区别的,前者只用于“追魂捉命”。也就是说,戴宗使用的甲马,是纸马而已。把绘有神像的纸马捆在腿上,然后使用法术,便可以飞步天下。每次停歇时,要把甲马解下来,杂合着金纸焚烧。转天再上路,捆上新的甲马。

当然,前提是你确实相信有这种法术。

《水浒传》里,戴宗捆上四个甲马后,经推断和计算,时速能达到每小时三十公里,比张俨慢不少,更没法跟那位消失在午后汴州的异人相比了。

不管相信与否,异人飞步凌空的模样都会久久地闪耀在我们面前。

这种神行之人并非只是孤例。长安永安坊有永寿寺,德宗贞元年间,该寺有证智禅师,“或时在张椟兰若中治田,及夜归寺,若在金山界,相去七百里”。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他白天在外地“治田”,当晚就能回到长安寺院。两次相隔多远呢?七百里。

唐时还有奇僧万回。万回只有二十多岁,“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万回忽卷饼菇,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书,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一日之间,从长安到东北的辽阳,他打了个来回。

看上去,万回的故事似乎更离谱。但当千年后,某位老兄入睡还在河北睁眼却到上海这种事发生时,我们就知道这世界上的事有多么不可思议了。是啊,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天地间,有多少事超出我们日常经验的范围,又有多少人生活在我们想象力能够抵达的边界之外,并在某个时间神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重现的古董

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收藏古董了。

最初,收藏只限于皇家。从中唐开始,收藏之风向大臣们那里蔓延。从中唐到晚唐,著名的古董收藏家有:韩愈、张惟素、萧祐、李方古、段文昌、裴度、李德裕等。

著名宰相李德裕在当时算首屈一指的收藏家,按史上记载,他“每好搜掇殊异,朝野归附者,多求宝玩献之”。

李德裕在长安的府邸位于安邑坊东南角。宅子虽然不甚宏大,但景致极为奇巧,庭院内“怪石古松,俨若图画”。一年盛夏,同僚在他家聚会,当时天气闷热,李德裕说不妨事,随便把大家带到一个屋子,屋中四壁上均是前人留下的名贵字画。诸位入座后,顿感清凉无比,问其故,才知屋内还有一件稀世宝物白龙皮,为新罗人所献,将其浸入水中,四周则清凉如秋。

像这样的宝物,在李德裕那里只是九牛一毛。

德裕在洛阳城外三十里建有唐朝最著名的别墅平泉庄,里面不仅有历代稀贵的古董文物,更有天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那些文物,放到现在,随便一件都会值几千万元。

跟李德裕同时的李章武(官至成都少尹)也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

他的镇宅之宝,是三国时诸葛亮使用过的佩剑。这东西要传到现在估计也价值上亿了。此外,他还藏有一种东西:人腊。也就是干尸。当然不是一般人的,否则也没什么意义,而是一种小人的干尸,通长只有三寸多,但眉眼明晰。据说,是僬侥国人。僬侥国,传说中的小人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记载。

下面要讲的故事,跟一幅稀世名画有关。

这幅画出自盛唐第一流的画家张萱之手。作为仕女画双星之一(另一位是周昉),人们谈起他,首先想起的是那幅流传后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在看到的,传为宋徽宗摹本)。这幅画名气太大了。

作为杨贵妃的姐姐,也是唐朝最风骚、最决绝的女人,虢国夫人之奢华不输给此前的高阳公主、安乐公主,及至出行,金车宝马,香飘十里,经久不散。当时,杨氏一门具得富贵,竞相争比,各起豪宅,虢国夫人就广购地产,建了多所别墅。长安宣阳坊奉慈寺,就曾是虢国夫人之宅。后来,安禄山起兵,长安陷落,因虢国夫人之宅最奢华,于是将这里改为新政权的办公场所。

在古人心目中,奢华不是一个带有过多贬义色彩的词语。对一个贵族妇人来说,有条件享受奢华,她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至于风骚,对虢国夫人本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错。人家是女的,还不允许风骚么?从对女性的终极审美而言,风骚是必需的。每个女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健康的风骚。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女性的特质。至于虢国夫人的风骚是否健康,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她是个决绝的女人。

说她决绝,是因为她的死。

安史乱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从长安出逃,行至马嵬坡发生军士哗变,宰相杨国忠被诛,杨贵妃自杀。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纵马出逃的虢国夫人也被地方武装包围了。夫人先是将两个儿子刺死,后又挥剑自杀,颈部被切了个大口子,但人却没死掉。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用利刃切开自己的咽喉。多日后,虢国夫人死于伤口复发。其死如此暴烈,可见她的性格是复杂的。

唐朝时,具有鲜卑血统的皇家注意对贵族进行骑射训练,虢国夫人当时就是诸贵族妇女中骑射的佼佼者。在一次盛大的春游曲江的出行中,被随行的宫廷画师张萱绘成《虢国夫人游春图》。

画面中,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布局非常讲究:游春人物共乘八匹骏马,前三匹呈“一”字排开,第一匹马和第三匹马上,坐的是作为前导的内官,着男装,但从面相上看,应为女子。这切合了盛唐时女子多着男装的风尚。第二匹马上,是一个模样俊秀的丫环。随后的两匹马并行,靠近观众视野即画面中间的,正是虢国夫人。与她并行的,是其姊妹韩国夫人。再往后,三匹马也是并行。中间骑马者,是个抱着小孩的保姆,左右乘马者分别是丫环和内官。

虢国夫人的装扮和面容,集中体现了唐朝贵族妇女的特点:面庞圆润,体态丰满。不上浓妆,与游春主题贴切。乌发高挽,成流行的坠马髻。着淡绿色窄袖袄,低胸的桃红色拖裙,纯白色绫纱披肩和束腰。微露的锦鞋,亦显华贵。张萱画仕女最善用色,尤其是用朱色晕染耳根,所以笔下的夫人娇羞可爱,顾盼流波,呼之欲出,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长安郊外的曲江春光里。

《虢国夫人游春图》当然是一幅杰作。后世谈到张萱时也首推其仕女画。但你要以为张萱仅仅是一个仕女画家就错了。张萱虽善画仕女,但在当时最著名的一幅作品,却是不为后世所知的山水画。这幅作品历经坎坷,躲过了安史战火,大乱初定后的一天,得以重现天日。

对此,《酉阳杂俎》作了独家记载:

翊善坊保寿寺,本高力士宅,天宝九载,舍为寺。初,铸钟成,力士设斋庆之,举朝毕至,一击百千,有规其意,连击二十杵。经藏阁规构危巧,二塔火珠受十余斛。河阳从事李涿,性好奇古,与僧智增善,尝俱至此寺,观库中旧物。忽于破瓮中得物如被,幅裂污坌,触而尘起,涿徐视之,乃画也。因以州县图三及缣三十获之,令家人装治,大十余幅。访于常侍柳公权,方知张萱所画《石桥图》也。玄宗赐高,因留寺中,后为鬻画人宗牧言于左军,寻有小使领军卒数十人至宅,宣敕取之,即日进入。先帝好古,见之大悦,命张于云韶院。

长安翊善坊保寿寺是玄宗时代红人高力士的旧宅。

当时,官宦人家有一个习惯:把宅子施舍为寺。就算是积德吧。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高力士将自己在翊善坊的一处地产施舍为寺,即后来的保寿寺。据说,保寿寺建造之初,寺钟铸成,高力士在寺内设饭局庆贺,朝中大臣都来了,按潜规则,大臣们不管是谁,只要击一下新钟,就要现场施舍成百上千的铜钱。有大臣撞起钟来没完,过手瘾,反正不管击多少下,都得扔下一堆钱。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迅速沦陷,很多大臣的府邸都遭叛军打劫,唐朝宫廷所藏的珍宝古董,很多都流失了。又过了几十年,到了宝历年间(公元825年~826年)。宝历是后来被宦官谋杀的唐敬宗的年号。这位少年皇帝有些问题:性情任性而暴躁,喜欢打马球、捉狐狸,夜宴淫乐,即位之初就不听大臣劝告,执意带着女人去骊山泡温泉。他只享有了两年的帝国,随后死于非命。

敬宗在位的两年里,帝国倒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白居易到苏州赴任;

在徐州,又有骄纵的军士哗变,但很快被扑杀;

后来“牛李党争”的主角、《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孺担心喜怒无常的皇帝收拾自己,于是请求出任武昌军节度使;

牛后来的对手李德裕则从镇江任上献《丹扆六箴》给皇帝,规劝他别太任性,要有个做皇帝的样子。总之,宝历年间,人们各有各的活法,本故事的主人公李涿也是这样,他正在搜集各种字画。

李涿在河阳郡做文书工作,业余收藏古玩。

这一天,李涿因公干来到长安。

他跟保寿寺僧人智增是旧相识,游览该寺时,无意间在仓库的破瓮里发现一卷东西。上面满是尘土。李涿仔细观看,竟是一幅画。他一眼就看出此画不俗,是定有来历的,就拿别的东西跟看守仓库的僧人宗牧作了交换。虽然他对字画有些研究,但却没能识得这幅画。

装裱后,李涿带着画慕名去拜访大臣、书法家、字画鉴赏家柳公权。后者大惊,因为他一眼就看出此画是失踪几十年的张萱的名作《石桥图》:“你何以有此画?”

李涿也吃惊不小:“是在保寿寺意外得到的。”柳公权定了下心神:“如此说来就对了。张萱作此画时,还未进入宫廷,而是在做信安郡王的幕僚。当时曾随郡王游石桥,绘成此画。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郡王将其献于玄宗。到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5年),玄宗又将其画赐予高力士。而保寿寺,正是高力士的旧宅。”

这幅画在开元年间诞生,到“安史之乱”失踪,再到宝历年间被发现,首尾不过百年。但由于该画极尽天工之美,所在在当时就已经价值连城。

李涿当然很愉快,但高兴了没多长时间,就有皇家禁军神策军将领找上门。

将领:“听说你最近在保寿寺得到了一幅画?”

李涿:“你们是……”

将领:“把画交出来吧。”李涿:“为啥?”

将领:“我们是带着圣旨来的。”

原来,那叫宗牧的僧人后来觉得不对劲,于是将事情报了官,说被换走的有可能是一幅皇家名画,于是敬宗皇帝派神策军将领来查,发生了上面的一幕。

这是令人愤怒的一幕。但可怜的李涿,除了把心爱的画交出来还有什么办法吗?

敬宗在史上以任性贪玩著称,有三个爱好:打马球、捉狐狸、看百戏。其实,还遗落了他一个非常正经的爱好,就是喜欢字画古董。但你也不要认为他就多高尚。皇家收藏字画的传统始于太宗李世民。世民酷爱字画,尤喜王羲之举世皆知,在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他专门下诏,派人到民间搜罗字画。此后,成为唐朝历代皇帝的传统。

所以,在成为传统后,一旦有人意外收藏了名画,就有可能被皇家“征”了去。在当时,甚至发生过打着皇家或权贵的名号进行欺诈的案例。

东晋画圣顾恺之作有著名的《清夜游西园图》,这幅画一直流传到中唐时代,为大臣张惟素(曾任礼部郎中、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收藏。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宪宗召张惟素进宫书写《道德经》,张给皇帝带去一件礼物,就是这幅价值连城的名画。

不承想,这幅名画后来被一个叫崔谭峻的宦官从宫中又偷了出来,低价卖到了民间。

张惟素之子叫张周封,著有《华阳风俗录》,是段成式、李商隐的好友。《酉阳杂俎》中的很多故事线索都是他提供的。

段成式几乎就是唐朝最博学的人了,他有句名言:“以君子耻一物而不知。”但是,很有些时候,在遇到无解的异事或不认识的器物时,他都要请教张周封。由此可见此人也着实是很厉害的。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年~840年)的一天,他闲逛长安东市,有人拿着《清夜游西园图》想卖给他。可以想象张周封当时惊讶的表情。他马上付给那个人几匹绢,把父亲曾收藏的这幅画又买了回来。

过了一年,有人大声敲门,开门后,张周封看到几个人,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仇中尉(权宦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愿意用三百匹白绢换你的《清夜游西园图》。”

此时的仇士良,上欺天子,下凌宰相,谁人敢惹?张周封没办法,只好把那画取出来,交了出去。第二天,果然有人如数运来了白绢。故事还没完。后来,有一天,张周封见到仇士良,稍带讽刺地问:“中尉可喜欢那幅画?”

仇士良一头雾水。最后一交流,张周封才知道冤枉了仇,而是中了他人的欺诈。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当时在扬州负责盐铁的官员叫王淮,私下里也是个收藏家。有一天,当地有人求其办事,王推脱不过,便随便说了一句:“如果你能把顾恺之的《清夜游西园图》给我弄来,你所说的事便不在话下。”就这样,那人冒充最有权威的仇士良,把《清夜游西园图》从张周封那里诈取。当然,这一切在王淮出事后才真相大白。但此时,该画又已辗转至别人之手。

张周封面对的是假神策军,而李涿面对的则是真的。

得到《石桥图》后,敬宗皇帝喜欢得不得了,每日把玩,叫人将其张挂于云韶院(唐宫设有练习流行歌舞的教坊,称宜春院﹑云韶院),被定为大唐之宝。在名画家辈出的唐朝,一幅山水画何以受到如此大的重视?

现在,我们看看这幅画到底画了什么。画名为《石桥图》,所绘石桥在哪里?

石桥在唐时名胜烂柯山。烂柯山有很多座:河南新安、广东肇庆、四川西昌和达州、福建延平、陕西洛川、江苏吴县、山西沁县都有烂柯山。但有石桥的,唯浙江衢州西安县城南二十里的烂柯山。此山“黛峰翠嶂,景极幽邃”,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天福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属于“青霞洞天(第八洞天),烂柯福地(第三十福地)”。烂柯山的名字是唐宪宗元和年间才有的,此前一直叫石桥山或石室山。

关于烂柯之名,道教秘籍《云笈七签》中说:“烂柯山在衢州信安王质隐处,为天下洞山第三十。”这里有一个典故:南北朝任昉作有志怪《述异记》,里面记载西晋樵夫王质入山伐木,见童子弈棋,因而置斧观棋。当王质拾斧欲归时,斧柄已朽烂。回到家,发现已沧桑变化几十年。有一年,刘禹锡在扬州碰到白居易,席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曾用过这个典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烂柯山上,有寺叫石桥寺,有观名集仙观,有洞称青霞洞,从寺观踏石阶而上约千尺,达到峰顶,可以看到有长条巨石在云雾间横跨如虹,这就是唐时非常有名的石桥仙境,也就是传说中王质所到之处。诗人孟郊曾专门写有《烂柯山石桥》一诗:“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犹自凌丹红。”

玄宗开元年间,张萱为信安郡王李祎的幕僚。李祎是吴王李恪之孙。李恪即李世民第三子。李祎少有令名,又长于军事,曾任兵部尚书,西败吐蕃,北攻契丹,战绩非凡,但后因事受牵连,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左迁衢州刺史。就是这期间,他游览了境内名胜烂柯山,张萱亦跟随前往。

张萱本是关中人,初到江南,激赏于明山秀水,而烂柯山不但有王质的传说,也是神话中炎帝的雨师赤松子跟其小女少姜修炼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眼前的山川确实极为秀异:群山之上,满目葱翠,石桥凌云,花木丛生,灿若云霞,又有飞瀑清流,松盘鸟鸣,令人神飞杳杳。张萱为之陶醉,回去后一气呵成作下《石桥图》。烂柯山景色深幽,一如仙境,该画的模样,也就可以想象了。

李祎非常喜欢这幅画,把它献给了玄宗,玄宗又赐予宠臣高力士。但高力士不识货,得画后随便塞在了一个地方。后来,他的宅子舍为寺院。再后来,“安史之乱”开始,这幅名画被塞进了破瓮中。

不过还好,在上面的故事里,人们都是识宝的,没有把这稀世作品糟蹋了。

但是,你也得承认,任何时代和任何领域都有菜鸟。比如《酉阳杂俎》中记载的另一个故事:平康坊菩提寺在宰相李林甫宅西,李每年过生日,都请寺僧为之设斋。有一僧人曾为李诵经,被赏了一副名贵的马鞍,后来卖了七万钱;又有一僧,也奔着赏物也去了,但李只给了他一颗长数寸的朽钉般的物件,僧人大失所望。

僧人把那东西拿到西市去卖,一来自域外的胡商发现后惊道:“这是从哪得到的?我一定得买下,不划价!”

僧人想了半天,说:“你就给我一千钱吧?当然,如果你觉得高,我们还可以商量。”

胡商笑:“这样吧,我给你五千钱。”

僧人大喜,把那东西交给胡商,后者拿到手后,说:“此为佛之宝骨,价值连城。”

那自以为得了便宜的僧人,想必只有愣神儿的份儿了。有人说,李林甫怎么会拿佛祖的舍利随便送人?或者说,他也不识货?

佛祖圆寂后,真身化作五彩舍利,分三种:肉舍利、骨舍利、发舍利,一共有八万四千份,被印度阿育王遣使分赠各地。而玄宗时代,长安作为世界的中心,云集了天下至宝,所以作为皇帝宠臣的宰相李林甫,拥有一段佛祖的舍利也不是稀罕事。

回过头来再说张萱。张萱虽然名盛,但正史上并无传记,唐朝张怀瑾所著《画断》中有零星记载:“张萱,京兆人。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帷宫苑子女等,名冠于时。善起草,点簇位置。亭台竹树,花鸟仆使,皆极其态。画《长门怨》,约词虑思,曲尽其旨。即金井梧桐秋叶黄也。粉本画《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望月图》,皆绡上幽闲多思,意逾于象。其画子女,周昉之难伦也。贵公子鞍马等,妙品上。”

唐人重石桥风景,张萱又是画中大师,所以《石桥图》才如此受时人青睐,一如画中之《兰亭集序》。当然,没有人知道这幅名画最终的结局。四十多年后,黄巢乱起,帝国风雨飘摇,兵荒连接日月,士民死伤无算,长安时代画了最后的句号。在连命都朝不保夕的日子,在拿银子都没地方买干粮的时代,又有谁会留意和想到一幅画的命运?那《石桥图》就带着张萱的梦想和所有热爱它的人的目光,沉进了历史深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