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昊强颔了颔首,这些文官他不认识几个,可像曹震这等武将他还是知道的。
“京都城平定后,大将军又下令围攻新木家族。连攻五天未曾拿下,火炮炸了十七门,这事儿晚些时候大都督府、兵部、工部都会收到报告。”
“围了新木家整整五天,城终是破了。这才发现新木家使的那些下三滥招数,拿老百姓顶在前头做挡箭牌,抢了百姓粮食自己吃。”
“我方军队进城,满城百姓没有一个活口,全被倭人害了。倭人抵死不降,我军只能与之殊死一战。”
大明乃可是仁义化身,谁也甭想说大明半点不是。
柴昊强讲完话,眼角余光扫了扫周围老臣,心里头又默念了一遍铁先生临行前的叮咛。
铁先生真是个大好人。
柴昊强心里琢磨着,铁先生哪该跟倭国那帮粗人混一块儿,他本该坐在这文渊阁里头的。
铁先生说的每句话,柴昊强都当作金科玉律记着。
铁先生还告诉他,只要不乱说话,把他交代的都说了,东征兄弟们就能少吃苦头,在倭国道办事也更顺畅,也就没那么多兄弟牺牲了。
柴昊强清了清嗓子,接着往下说。
“自从攻下了新木家老巢,四周就不断有倭国南北两朝的残兵败将捣乱,还有散兵游勇祸害乡里,抢东西、杀人。”
“为了倭国道百姓,为了咱们东征大军能稳住阵脚,更为了国家安宁,大将军下令,让大军分散到倭国道各地,清除叛乱。可乱贼每到一个地方就是一场屠杀,不留一人,到处荒没有人烟。”
“我军每到一处,首要是清叛,同时尽力安置当地的百姓。我上船回京前,已经收留3万多倭国道百姓。大将军吩咐我回来请示朝廷,这3万多人,该怎么办?”
“是让他们继续住在倭国道,还是迁到别地,还请各位大人给个明确指示。”
仁义。
肩负大明使命的远征军队,在倭国道的每一步都是为了仁义。
柴昊强总算讲完了。
内阁中,众人仿佛看到李景隆手握沾血长剑,满身浴血,却坚称明军所为,全是为倭国道考量,无一不仁义。
他李景隆,打算荡平倭国道万民。
任亨泰的脸深深埋下,心中涌起无奈的叹息。
他叹的不是倭人的绝望,而是叹息大明已非昔比。
如此明军作风,未来究竟将带领他们走向何方?
身为大明首位内阁首辅,心中满是忧虑与困扰。
必须确保明军锋利无匹,但也不能让它成为自伤的双刃剑。
某一瞬,任亨泰觉得他有些嫉妒翟善。
翟善依然掌管百官,无需操心国家的方向。
而他坐在这个位置,就必须考虑国家未来。
庞泽眉头紧锁。
他反复审视多次,找不到远征军凯旋的报告有何不妥。
开疆拓土既成事实,朝廷继而治理倭国道。
远征军在倭国道的所有举措,自然被视作仁义之举。
要说服他人,先得说服自己。
庞泽不愿沦为如张襄那般愚钝的人。
因此,这位本应监督朝纲的左都御史,只能默默保持不语。
朱允熥沉默良久,这才重新注视着柴昊强。
“你先退下,朝廷自然会为你们安排妥当,在京师好好休整,将来还有新的使命等着你们。”
柴昊强显得有些拘束,恭敬行礼:“遵命。”
待柴昊强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朱允熥慢慢站起。
他的这一动作,让室内文武官员也不自觉地纷纷离座。
他轻步踱出房门,步入院中。
“此乃大明重启秦时军功爵制后的首场胜利,将士们没有辜负朝廷期望与国家重托,令本宫深感欣慰。”
任亨泰默不作声,似乎沉浸在思考之中。
解缙则觉得此刻自己也需要深入思考一番。
石伟毅这时迈出步伐,“此胜利实乃皇上仁政之果,太子安定朝纲,太孙处理国务,前线士兵英勇赴战,国家上下一心,方能有此成就。”
朱允熥轻轻摆手,目光转向那些聚集在门口、走廊、庭院中的文武群臣。
“将士们在前线以命相搏,为了让咱们能在应天安心生活而战斗。国家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赏赐也必须到位。”
徐辉祖接口道:“此次应当向全军公开公正地颁布朝廷嘉奖。”
朱允熥颔首:“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讨论如何犒赏东征军吧。”
封王?
不经意间,那些将领们心中回响起皇太孙在西城橄榄球赛场上的宣言。
“大明既然恢复了秦制军功爵位,只要你们建功立业,便可封王。”
李景隆多年驻守倭国,今年更有灭国之大功。
未来,他还要在朝廷支持下,于倭国道各地官府前,负责监控并防止任何可能出现的动乱。
这种功绩,自从大明建国以来,满朝文武中,可没人能独自挣来。
远在交趾的开国公常升,倒是个例外。
要是真要比谁更有资格封王,开国公常升比起曹国公李景隆,怕是更有说服力。
毕竟,无论情理,常升手上有灭国的大功,接连征服两国,眼下还在为大明开疆拓土,功不可没。
文臣们心里,滋味复杂得很。
大明重启了秦时军功爵制。
自打重新设立大都督府后,朝廷对军队的考核奖赏也有了章程。
但武将立功容易,文臣们的路子可就窄了。
总不能指望文官们都提笔上阵,和敌人拼刀枪吧。
朱允熥一提东征大军的奖赏,满堂文武,各怀心思。
曹震却先开了腔:“要说东征军功赏赐,那南征大将军那边,是不是也得一起商量商量?”
话音落,曹震眼神纯净地扫视四周。
李景隆有灭国之功,开国公常升同样有此荣耀。
若魏国公能封王,开国公凭什么不能?
大明,难道要一日间封两位王不成?
曹震这一插话,大伙儿算是回过味来了。
文渊阁内依旧静悄悄,但无论文臣武将,个个呼吸都沉了几分。
时至今日,已非洪武初年,皇上为稳天下大局,大肆册封宗亲。
这些年,大明能封王的,非朱姓者屈指可数。
就算是武宁王跟忠武王,那也是二人去世后,朝廷追赠的荣誉。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